
韩芳,中共党员,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自2013年入职晋中信息学院以来,深耕教育领域十二载,历任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学秘书、计算机应用基础兼职教师,2022年起任教务处教务管理科科长,同时为学校首批全生异科导师、淬炼·国际商学院异科导师。她以“服务教学、惠及师生”为初心,在教务管理中创新制度流程,在教学实践中融合技术与文化,在育人工作中陪伴学生成长,是集教学、管理、育人于一身的“多面手”教育工作者。
从2013年盛夏踏入信院的校门,到如今走过十二个春秋,我始终觉得自己像一名执灯人——手里的“灯”,是对教育的初心,是对学生的关爱,更是对责任的坚守。这十二年里,我从教学秘书到教务科长,从讲台教师到异科导师,从社团开拓者到评估攻坚人,角色在变,但那颗“服务教学、惠及师生”的心从未改变。我见过凌晨四点的教务办公室灯光,听过学生毕业时哽咽的感谢,亲历过制度落地的细致筹备,也见证过学生从迷茫到绽放的蜕变。这些真实的点滴,拼凑成我教育生涯里最珍贵的风景,也让我愈发坚信:教育的本质,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盏灯点亮无数盏灯。
执灯启程:初遇教育的“温度”——从职场新人到初心坚定


2013年9月,伴着盛夏的余温,我怀揣着对教育的憧憬入职信院,成为一名教学秘书。初入岗位时,面对排课表上密密麻麻的课程信息、堆积的试卷与教学材料,我既紧张又充满干劲。
入职后的第一个挑战便是新学期排课。为兼顾不同专业需求、教师时间冲突与教室资源分配,我对着Excel表格反复调整,常常加班到深夜。当清晨的曙光透过办公室窗户,映在最终确定的课表上时,我仿佛提前看到了教室里学生们求知的眼神——也是在那时,我猛然醒悟:教务工作从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承载着师生期待的“铺路石”。
2014年,我第一次捧起“先进教育工作者”奖状,掌心的余温至今难忘。这份荣誉背后,是无数个与课表、文件为伴的日夜,是对每一项教学服务细节的较真。从那时起,“以师生为本”的初心便深深扎根:要做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学生的求学路,也照亮自己的教育征途。
执灯守望:管理里的“匠心”与责任——九年沉淀,三年攻坚


在教学秘书岗位上,我坚守了九年。这份工作琐碎且严谨,小到试卷的印制、回收、归档,大到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学生学业进展清理,每一项都与师生利益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差错。
为提升效率、减少疏漏,我总结出自己的工作技巧:将每学期的开课计划、授课安排、学生成绩等材料,按“时间+类别”整理归档,甚至为每份文件标注关键词,方便快速调取。这套方法不仅让自己的工作更有序,也为后续接手的同事提供了便利。
2022年转任教务管理科科长后,挑战升级。2024年学校迎接合格评估时,我牵头整理23条二级指标内容,审核193份远景百万优秀教师申报材料。那段时间,我与科室同事逐字逐句核对材料,反复校验细节,哪怕是十年前的教学档案,也会在档案室里耐心查找,只为确保评估工作万无一失。
推动教务系统数字化升级,是另一项重点工作。此前学生选课常因系统问题遇到阻碍,我看在眼里,主动对接技术团队,组织多轮师生需求调研,反复测试系统功能。上线前的关键期,我每天与技术人员沟通到深夜,只为优化每一个操作细节。当新学期选课系统平稳运行,再也没有学生因系统问题错过心仪课程时,我知道,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我始终认为,教务管理是“教学的骨架”,只有骨架扎实,教育教学才能有序开展。十二年来,我经手的课表超万节,审核的材料堆满了办公桌,但只要想到能为2.2万名学生的求学路保驾护航,便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执灯引路:课堂与陪伴里的“双向成长”——从讲台到心间




作为教师,我坚信“课堂不止有知识,更有温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我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将网上教学、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融合,用任务驱动法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更大胆尝试用计算机语言传承文化——让学生用代码解析《论语》,当00后们敲出“学而时习之”的编程逻辑,看到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创新的价值。
2021年,我成为学校首批全生异科导师,“师爱为魂,身正为范”是我的导师心语。为深入了解学生,我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每位学生的自我介绍、性格特点与生日;日常中,我倾听他们的困惑,协助规划大学目标。为助力学生成长,我发起“大咖阅读”“跨学科读书会”,至今已举办60场。从最初学生羞涩不敢发言,到后来主动策划分享会,看着他们逐渐爱上阅读、敢于表达,我由衷欣慰。
记得我指导的学生在“互联网+”大赛中斩获荣誉时,他一句饱含感激的“韩老师”,让我豁然开朗:教育的真谛,是用自己的光,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我们在彼此的陪伴中,实现了双向成长。
执灯破壁:打破边界的“育人探索”——从教室到社团


2019年,我主导成立电子竞技社。当时不乏质疑声:“游戏也能育人?”但我坚信,教育不应有边界,只要引导得当,任何领域都能成为成长的舞台。
社团筹备阶段,我协调闲置教室作为活动场地,联系校外电竞从业者担任志愿指导;面对学生训练与学习的冲突,我引导他们制定“训练+学习”平衡计划。渐渐地,学生们在赛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甚至将战略思维迁移到学习中——有学生曾因沉迷游戏成绩下滑,加入社团后反而学会自我管理,成绩稳步提升,还主动监督队友的学习。
如今,电子竞技社已成为校园热门社团,不仅培养了10余名省级电竞比赛获奖者,更让学生在兴趣中收获了成长。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教育的边界,在于是否有勇气打破思维藩篱,用创新为学生搭建更多元的成长平台。
执灯不辍:做永远的“麦田守望者”——以爱为灯,以责为路


十二年来,我收获了诸多荣誉:连续四年“先进教育工作者”、校级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异科导师标兵等。但比起奖状,更珍贵的是那些温暖的瞬间:深夜加班时同事递来的热茶,学生社团招新时蓬勃的朝气,毕业典礼上学生那句“韩老师,您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这些真实的片段,是我教育生涯中最闪亮的勋章。
有人问我,十二年坚守累吗?累,但值得。每当看到学生从懵懂走向成熟,看到教务工作愈发顺畅,看到学校不断发展,所有的疲惫都会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我常对自己说:“责任,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完整;而爱,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好。”
站在新的起点,我仍愿做那个“执灯人”:以更高标准推动教务管理数字化升级,让师生办事更便捷;以更实举措助力学生多元成长,帮更多迷茫的孩子找到方向;以更强担当践行党员教师的育人使命,将“立德树人”融入每一件小事;以更优理念践行“责任与爱”的精神,不辜负学校与师生的信任。
我愿做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为掌声,不为荣誉,只为守护每一颗“种子”勇敢冲破泥土,将嫩绿的幼芽伸向天空。我坚信,当这些“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带着在信院收获的勇气与力量奔赴远方时,那满园桃李的芬芳,便是岁月赠予教育工作者最珍贵的礼物。
而我,会一直在这里,执灯等候,守望花开,直到下一个十二年,再下一个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