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杏利,女,1989年7月出生,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社会工作师、硕士,毕业于河南大学,2013年8月入职晋中信息学院,现任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师。拥有12年一线教学经验,主要讲授公共经济学、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学等课程,年均教学工作量超380学时。教学风格鲜明,善于以生动案例和互动式教学,把复杂知识通俗化讲解,让课堂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同时,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关爱学生成长,是学生眼中亦师亦友的引路人。课堂之余,不辍公益,考取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养老助残等公益项目。在教学科研领域,深耕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累计主持省级课题4项、参编著作2本、发表论文15篇,先后荣获山西省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校级“青教赛”一等奖、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教学奖项,以及校级“最美教师”“远景卓越教师”等荣誉称号。
课堂:让知识“活”起来,让成长“看得见”


自2013年站上讲台,我便始终把“让课堂有温度、让知识有深度”作为教学追求,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上,我打破传统讲授模式,将情景化、案例式教学贯穿始终。为了让抽象的社会学理论落地,我带着学生开展“校园群体互动观察”实地调研——在记录食堂排队秩序时解读“社会规范”,在分析社团活动组织时理解“角色分工”;我还设计了“相声表演讲社会分层”“故事分享谈家庭结构”等特色环节,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记得有个学生在《社会学概论》的PPT展示中,虽然声音发颤却坚持完成讲述,我捕捉到她眼里的渴望,课后鼓励她加入书院锻炼表达力,看着她从群演成长为舞台主讲人,这种蜕变让我深知: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更是学生突破自我的“练兵场”。
育人:以爱为桥连心灵,以行作则树榜样



“教育之法无他,唯‘用心’二字” ,这是我坚守的育人信条。作为学业导师和异科导师,学生的需求永远是我最先关注的事。我会和学生促膝长谈,从宿舍环境聊到饮食习惯,从专业课难点谈到未来考证规划。有个孩子说对《公共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感到困惑,我便结合生活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还有学生纠结是否要考社会工作师证书,我便分析证书背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分享以往学生的备考经验。看着他们从迷茫到眼神发亮,我愈发坚信:教育就是用真诚换真心。
2021年带领学生参加“花旗・公益未来”项目时,备赛的两个多月里,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从调研问卷设计到走访路线规划,从报告框架搭建到答辩 PPT美化,我陪着孩子们一步步打磨。当他们因数据整理繁琐而懈怠时,我用自己备赛的经历鼓励他们;当团队为方案修改争执不下时,我引导他们用社会学视角分析“五失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路径。最终捧回奖杯的那一刻,孩子们抱着我喜极而泣,有学生说:“老师,我现在才懂公益不是口号,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如今,越来越多学生能够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作为毕业后的主要选择,这种“传承”便是育人最美的收获。
求索:做教育的赶路人,当学生的引航者


“为师者需如源头活水,持续学习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滋养”, 这是我常提醒自己的话。从校级“青教赛”三等奖到一等奖,从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到山西省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对教学细节的反复雕琢。2023年,我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以课程思政凸显中国风格 ——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把家国情怀融入“社会治理”章节;2024 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的实践应用研究”获批省级教改项目,通过“课前预习+课堂研讨+课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余时间,我会去养老服务中心挂职锻炼,把陪老人做手工的经历转化为课堂上的鲜活案例;也会带着学生做社区调研,让他们在分析邻里矛盾调解中思考 “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社会保障案例大赛,从选题、实地调研到打磨内容,我全程陪伴。看着学生从调研方法生疏到熟练运用,从案例逻辑混乱到形成优质作品,我更坚定: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观察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成为学生眼中“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老师,十二年的教育之路,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温暖。我愿继续做一束微光,照亮学生们前行的路;做一粒种子,在他们心中种下爱与责任的希望,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静待更多桃李芬芳。